《教育国际交流》杂志: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4-06-04 16:38:36

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吴文英 张蔚然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一种重要的国际交流合作形式,随着办学时间的不断增长和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外合作办学者、师生、家长以及所有利益关联者共同的期待,也是实现其公益性和市场性双重属性的内在要求。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众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的一个缩影。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工业大学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以下简称UCD)联合组建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北京工业大学下设的教学科研机构。学院于2012年成立,现设有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金融学、电子信息工程4个专业,学制4年,采取4+0培养模式,每年招生约400人,目前在校学生1300多人。截至目前,学院已培养8届毕业生共约2000人,平均就业率超过95%,约43%的学生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的大学深造,约73%的学生进入排名前100名的大学深造,90%以上的毕业生深造后选择回国服务。毕业生获国内外科技奖项4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学院“一核四维”中外合办学成果荣获2021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副教务长外籍教师Henry荣获2021年“北京市长城友谊奖”。结合北京工业大学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要素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选择优质合适的合作伙伴

首先,合作伙伴的选择要考量外方大学是否属于世界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是合作,落脚点在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出:“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在优质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境外办学资源能否在中国切实落地。若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学科专业能力不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就有可能终止办学。学院不仅引进了UCD全套学位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还直接引进了70%左右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全部由UCD组织,他们的正式教师长期在学院进行面授教学。这是学院办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要审视合作伙伴办学治校的核心价值。中外合作办学伙伴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双方大学持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追求,即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愿景基本一致。当然,还要考虑外方大学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关系等因素,以及所在国高等教育使用的官方语言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甚至影响其生命力。

北京工业大学选择了爱尔兰最优质的大学——国立都柏林大学作为合作伙伴,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爱尔兰经济和高等教育高度发达,外交秉持中立,对华友好,英语为其官方语言。两所大学的办学愿景相似,即通过国际教育合作,提升自身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北京工业大学选择了适合自己办学发展的一所非常优秀的大学作为合作伙伴,这也是学院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创新国际化的现代治理体系

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在《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中外合作办学被界定为“商业存在”,因此具有市场属性。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一条“中外合作办学者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执行”,“合理回报”间接认可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市场属性。在实践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需要向地方政府交纳企业所得税,完税以后方可向外方支付其在华的办学成本或“合理回报”。这也是其市场属性在实际运行中的体现。因此,在市场和公共服务双重属性的裹挟与交织下,中外合作办学治理机制中面临着诸多的理念分歧,其治理和运行机制具备管理主体多元化、利益关联多样化、办学国际化以及管理复杂化等特点。中外合作办学治理涉及跨国界、跨文化的多元主体治理,其治理目标、理念和模式需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协同,其影响波及众多利益关联者,其结果关乎中外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关乎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构建符合中外合作办学内在发展的治理体系。要打造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的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还需考虑双主体、双校园、跨时空的运行机制。北京一都柏林国际学院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核四维”的国际化现代治理机制:“一核”即是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家国情怀的国际化高质量人才为核心;“四个维度”即从“三同步、三把牢、三落地”的党建新路径、“双主体决策、双层级沟通、跨时空运行、双校园衔接”新机制、全英文“浸泡式”培养新环境、“多维度全链条”质量保障新体系四个维度推进,逐步提升国际化高质量人才培养实效。

三、构建多重质量保障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不仅要满足中外政府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同时必须符合两个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所有要求。因此,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中外合作办学的内外部多重质量保障体系。此体系并非是单方面移植某一大学内部原有的质量体系,也不是把两个大学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简单叠加,而是充分结合两个大学办学所在国的国情、办学所在地的校情并有机融合双方大学及两国政府的质量保障要求,创新构建独特的质量保障体系。学院根据中爱合作办学的特点,构建了学院—两校—两国政府三级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在学院—两校—两国政府三级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下,学院秉承协同治理原则,坚持目标一致性原则,将平等、互赢与互补相结合,规范性和创新性相结合,本土性与国际性相结合,实现协同管理,办学成效显著。

36458

1 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四、重构外语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外方的全外语授课课堂,并在日常学中与外籍教师直接交流和沟通。如何尽快使学生听懂并理解全外语课程,同时具备良好的与外籍教师和管理人员沟通的能力诚然,套用我国大学公共外语的教学体系不可能短时间内达到要求;若采用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也不现实。如何尽快适应以外语为媒介的学习环境并顺利完成学业?构建适合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特点和办学要求的外语教学模式是必由之路。北京一都柏林国际学院创新构建了“125”的英语教学改革模式(见图2):“1”即一个核心,是指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专业人才);“2”即两个目标,是指快速提升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学术交流的能力、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5”即五条路径,是指建设中外融合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材体系、调整语言评价体系、全方位搭建英语实际应用平台。实践证明“125”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快速提升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为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保障了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17A6A

2 “125”英语教学改革方式

五、重视招生宣传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必须走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办学路径。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办学的源头开始,即从招收的学生开始重视质量,因此招生宣传工作至关重要。俗话说“酒香还怕巷子深”,何况中外合作办学是新生事物,一般人对中外合作办学存在获取信息渠道比较单一、对其办学性质和特点认知不全面等问题。想招收到优质的生源,就要把招生宣传工作做好,从源头上奠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首先,要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潜在学生范围,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教育。其次,要统一思想,明确招生是贯穿学院始终的重要工作,从日常教学到学生管理、服务的过程和结果都会直接给招生工作带来影响。再者,要中外协同顶层设计招生工作策略,设计好平面和立体的招生宣传材料,建立高质量、内容详实的官方网站并实时维护;利用社会网络招生平台、报纸、电视发布招生信息,联系优质中学,利用校友、学生家长等资源帮助宣传;通过同行调研、同行交流、相关会议分享办学经验和成果,扩大影响力。通过不断努力,学院的生源质量屡创新高。2023年学院在京招收四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全部达到北京工业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高质量的生源为中外合作办学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的初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培养优秀的国际化创新人才,使我国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在国际上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通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通过选择优质的合作伙伴、创新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多重质量保障体系、重构外语教学模式、优化传统的招生宣传工作等实践路径初步实现了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注:本文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资助课题“中爱合作办学发展状况研究”编号:际协研2022-007的研究成果。

(吴文英,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院长、研究员;

张蔚然,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 © 2015-2019 bdic.bj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